洪災后常見焦慮狀態的應對
洪災過后,尤其在情況不明、存在危機的時候,焦慮、恐懼感就會出現。焦慮感如果適當,會成為“助燃劑”,促使我們快速調整、盡快適應;如果過度,則會轉化為“毒劑”,讓我們身心俱疲。因此,洪災后,需關注公眾的心理狀態,尤其是焦慮狀態。怎樣避免焦慮、恐懼感,大家可以試試這樣做。
1.允許焦慮、恐懼感存在
洪災期間及過后出現焦慮、恐懼感,是一種“如約而至”的反應,證明心理功能運轉正常,心理免疫系統功能良好。情緒是能力的外在表現形式,在達到一個頂峰后會慢慢趨于平靜,就像乒乓球拍下去,它彈起的幅度會越來越小。如此審視我們的情緒反應,知其源,懂其歸,胸中有阡陌,自然接納它們。這樣“泰然”處之,本身就減弱了焦慮、恐懼感。
2.轉移注意力
在陷入焦慮、恐懼狀態時,想到、感受到的會不由自主往不好的方向傾斜,這種“結合”形成一個環路,使不良情緒持續加重。那么,如果打破環路,將傾向性的思緒從這種不良環路中抽離、轉移出來,就會給我們爭取到時間或機會,慢慢消化焦慮、恐懼感,給不良情緒留出緩沖空間。抽離、轉移的方法有:與人聊聊過去,聊聊讓你惦念的那年、那事、那情;在“靜”的狀態下一點一點充實自我,待云開霧散時,用積累的能量展翅翱翔。
3.找到宣泄口
在焦慮、恐懼狀態下的人會痛苦,過渡痛苦會減弱自身的應對能力,出現各種心身問題。要找到一個“口”,讓這些情緒像泄洪一樣流走。而宣泄的方法因人而異,選擇適合自己的,比如傾訴、運動、勞動、游戲、看書等。
4.選擇性關注
通過官方渠道了解汛情相關信息,不信謠、不傳謠,避免虛假信息造成的過度恐慌。要主動關注正面信息,回顧過去戰勝困難的成就、優勢等,這些會給我們信心和掌控感。當有信心和掌控感時,心自然就安定了。另外,還可以主動關注外在的正能量信息,關注大家取得的成就及令人感動的事跡,從先進人物那里獲得力量和戰勝困難的信心。所有這些積極的思維都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,協同應對洪災后出現的焦慮、恐懼感。
(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精神二科 王前勇 供稿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