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網絡上多一些正能量
晨曦
近日,河南洪水災情牽動著無數人的心,在災害中不幸遇難的人更令人心痛惋惜。然而,當人們為受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和加油鼓勁的時候,網絡上卻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聲音令人側目。
比如,有個別人在網上無端辱罵攻擊受災人民;比如,有少數自媒體用畸形心態把災情災難當景觀欣賞,無底線蹭熱度;比如,有的人看到因女兒遇難而痛苦難當的父親舉著“妞妞,爸爸還想接你回家”的牌子在鄭州五號地鐵口等待的消息時,不僅沒有同理心,反而惡意揣度他此舉是為了炒作……
在互聯網時代,網絡環境文明健康與否,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。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,讓網絡傳播更多的正能量,受益的是每一位網民。因此,所有人都要明白,網絡不是道德和法律飛地,少一點沖動與惡意,多一點理智與善良,我們的網絡空間才能成為風清氣正、和諧穩定、充滿正能量的美好精神家園。
讓網絡上多一些正能量,首先,需要法律護航。目前,我國的網民數量近10億人,在這個巨大網絡平臺上,僅靠自律顯然很難做到規范有序。網絡不僅需要自我凈化,也需要他律機制,厘定行為邊界,依法加以監管,做到有法必依、執法必嚴、違法必究,用法律的威懾力增強公民的守法意識。
其次,需要網民自覺維護。在“人人都有麥克風”的互聯網時代,如何用好這個“麥克風”很關鍵。尤其在海量信息面前,網民要克服從眾心理,不造謠、不信謠、不傳謠,如此才能讓情緒化的“負能量”失去市場,才能讓網絡激發出向上向善的力量。
再次,需要政府“有作為”。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網絡世界,正確捕捉網絡聲音和網絡輿情,加強輿情分析和監測,加大正能量宣傳力度。對于網民的議論和群眾的訴求,政府必須正確對待,認真處理,解決好他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;涉及黨風政風的問題,要及時調查處理;建設性建議和意見,要分析研究、積極采納并盡力落實。同時,要建立完善網絡輿情管理制度,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。
只有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,我們的網絡才能更文明、更健康、更安全,網絡才能成為正能量的集散地與釋放平臺。②5
